1948年3月,吉林解放。1948年3月9日,正式设置龙潭区。1949年10月,龙潭区撤销,辖区分别划归江南、江北两区。1950年8月恢复龙潭区建制,称第四区人民政府。1956年8月改称龙潭区人民委员会。1960年5月,成立龙潭区人民公社,1962年恢复龙潭区人民委员会。1968年6月撤销龙潭区人民委员会,建立龙潭区革命委员会。1980年11月改称龙潭区人民政府。
当时,龙潭区辖11个街道,辖区面积88.71平方公里,人口23.6万人。1992年3月吉林市区划调整,龙潭区增加金珠乡、龙潭乡、江北乡3个乡,辖区面积增至306平方公里,人口增至32.1万人。2000年1月区划再次调整,龙潭区又增加乌拉街满族镇、缸窑镇、万博体育投注_新万博体育【vip专线】:镇、大口钦镇、杨木乡、阿拉底管理区,辖区面积增至1208.9平方公里,人口增至51.4万人。2004年,撤销天太、棋盘、兴华、阿拉底经济管理委员会,恢复棋盘、兴华、阿拉底村级建制,天太村转设东城街道办事处。2005年,8个乡镇撤并为6个,杨木乡整体并入缸窑镇,撤销龙潭乡,转设承德街道办事处。
解放初期,龙潭区经济萧条、百废待兴。为快速发展国民经济,龙潭区大力进行了城市社会秩序整顿和经济建设工作。1950年,全区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,兴办各项事业。着力建设国营企业,在工业战线建立健全各项制度,开展增产节约。到1952年底,恢复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,为改善全区人民生活提供了物质保证,为实施国家“一五”计划奠定了良好基础。
1953年,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开始,龙潭区把“适应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,支援重点工程建设,相应地发展地方工业、农业,逐步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”作为“一五”计划期间的基本任务。“一五”期间,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的染料厂、化肥厂、电石厂等多个项目落在龙潭区。1957年底,大部分工程建成投产,奠定了龙潭区化学工业的基础。从1958年到1965年,经历了“大跃进”、三年困难和三年调整,龙潭区国民经济起落很大,但企业经过改造、扩建均有了相应的发展。
从1966年至1976年10年中,龙潭区经济建设遭到很大的干扰和破坏,但由于全区干部团结和带领广大工人、农民、技术人员,坚守岗位,坚持生产,坚持工作,最大程度降低和减少了“文革”对国民经济造成的破坏和损失,并取得了一些成绩。1976年,龙潭区规模工业产值实现1464万元,社会商品零售额实现65万元。